自清末科舉廢除後,受過新式教育的新知識分子認為僅靠器物與制度革新難以擺脫積弱不振的困局,中國必須進行思想與文化的變革,才能成為現代化國家。隨著西風東漸,報刊媒體開始廣泛流通,為思想傳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
民國4年(西元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引進西方思潮,批判傳統文化,由此揭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隨著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自由學風,也使北京大學成為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重鎮。
新文化運動主要包含以下三項內容:
一、 新思潮的引進
新知識分子積極將「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共產主義等西方思想介紹到中國,使人們了解中國既有的思想難以適應世界潮流,刺激人們追求新時代的價值觀念。
二、 對傳統的批判
隨著新思潮的傳播,新知識分子也對於傳統文化與儒家思想展開強烈的批判。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抨擊專制思想與迷信的觀念,推崇西化才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方式。
三 、白話文運動
胡適、陳獨秀等人鼓吹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取代艱澀難懂的文言文。魯迅的《狂人日記》被認為是白話文創作的典範,得到廣大的迴響。在報刊媒體的倡導下,新式標點符號也逐漸流行,有助於知識的傳播與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