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至隋唐時期
約前十七世紀
商人建立商王朝
遠古中國居民為適應環境,漸漸形成部落聯盟。三千年前,商王成共主,施行封建統治,但因內鬥和衝突導致動亂。
約前十二世紀
周人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
周人打敗商成新共主,封建貴族,使用禮樂區別尊卑,以宗法建立世襲制度。
前221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強化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
前202
劉邦建立西漢
由於秦法嚴苛,加上焚書坑儒等失民心,秦朝滅亡。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了漢朝,史稱西漢。
前139
張騫首度出使西域
漢武帝時,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使漢人更加了解中亞等地。
西元220年
曹丕稱帝,國號魏
曹丕是曹操之子,代漢稱帝,建魏國。在位七年,諡號文帝。
西元265年
西晉建立
司馬炎滅魏,稱帝建立西晉後,攻打東吳結束三國時代。
西元311年
永嘉之禍
晉懷帝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中原大亂。永嘉十年,匈奴攻陷長安,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
西元493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奠定漢化基礎。
西元595年
隋朝廢九品官人法
隋代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為了維繫政權,削弱世族勢力,廢除了九品官人法。
西元627年
玄奘西行印度取回佛經
唐太宗時期,玄奘前往印度取經,回國後翻譯佛經,對中國佛教發展貢獻巨大。
西元630年
唐太宗滅東突厥,被西北民族尊為「天可汗」
唐太宗出兵消滅北方草原的強權東突厥後,聲勢大振,被尊為「天可汗」,表示其地位高於西北各民族領袖,亦即東亞國際盟主。
宋元時期
西元947年
契丹族耶律德光改國號大遼
五代時,契丹建遼國,稱霸北方。
西元960年
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狀況。然而國策上重文輕武,以致宋朝國力不振。
西元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北宋重文輕武,影響軍事發展,多次奪回燕雲十六州未果。宋真宗時,宋軍於澶淵戰勝遼軍,簽訂澶淵之盟,宋每年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換取和平,百餘年間無大規模戰事。
西元1115年
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國
金朝建立前,女真受遼朝壓迫。後來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叛遼稱帝,建立金國。
西元1127年
靖康之禍,宋室南遷
北宋晚期,女真族建立金國並與宋結盟攻滅遼國,卻發現宋軍力量衰弱。滅遼後,金國轉而進攻宋朝。靖康二年,金軍攻破宋都汴京,俘虜皇室,史稱「靖康之禍」。隨後,宋朝殘餘勢力南遷,建立南宋。
西元1206年
鐵木真受推戴為成吉思汗
南宋中期,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族,建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他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力,推行創新的戰術和組織方法,使蒙古帝國迅速擴張。成吉思汗的稱號象徵著他的統治地位和強大力量。
西元1218年
蒙古第一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西元1218—122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軍征戰花剌子模王國等國,成功擴張領土。
西元1271年
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自立為汗,即位後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為元世祖。
西元1279年
元朝滅南宋
忽必烈攻滅南宋,控制長江以南地區,從此與四大汗國的關係漸行漸遠。
明至清前期
西元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元末天災頻繁,百姓饑荒,群雄並起。朱元璋擊敗群雄後,建立明朝,定都應天(今南京)。
西元1405年
鄭和首次下西洋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各國因通商利益前來朝貢,漢人也大量移民東南亞。
西元1553年
葡萄牙人「暫居」澳門
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促使葡萄牙佔據澳門,並向明朝政府租借該地,使其成為中國對外通商口岸及西方國家在東方的貿易轉運站。
西元1582年
傳教士利瑪竇抵達中國
西元1582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抵達澳門,在西元1601年獲准永久居留於明朝的首都北京。他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向中國的知識分子進行傳教,並認同中國信徒祭祖、祭天等儀式。
西元1592年
日本豐臣秀吉出兵入侵朝鮮,明朝派兵援助朝鮮
16世紀末,日本試圖向海外擴張,日本豐臣秀吉出兵入侵朝鮮,但因明朝出兵援助,未能成功進入朝鮮半島。
西元1636年
女真族皇太極改國號「大清」
17世紀,女真族皇太極打敗蒙古族,西元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但未能突破山海關,進入明朝的統治範圍。
西元1644年
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明朝末年因大饑荒導致流寇四起,其中勢力最大的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西元1644年
清軍入關,進占北京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敗亡,清軍入關取代明朝,清朝成為中原正統政權。
西元1684年
臺灣成為清帝國版圖
康熙年間,施琅擊敗鄭克塽,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但未積極治理本地,到清末世界局勢改變才有積極作為。
西元1723年
清朝宣布禁教
雍正皇帝年間,因為傳教士介入中國宮廷的政爭,雍正皇帝展開嚴厲的禁教行動,中西文化交流趨於沉寂。
西元1793年
英使馬加爾尼來華,交涉通商貿易問題
英國使節馬加爾尼來華求對等貿易,遭乾隆皇帝拒絕。此次外交事件顯示清政府的封閉心理,為日後動盪的清末局面埋下伏筆。
清帝國後期
西元1840年
鴉片戰爭爆發
自新航路開闢後,歐洲商船頻繁往來中國。乾隆年間,清廷將貿易限於廣州,英國因需求中國商品而輸入鴉片以平衡貿易。鴉片造成白銀外流和民眾健康受損,林則徐奉命查禁,導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廷戰敗。
西元1842年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道光22年,清廷戰敗求和,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並割讓香港,並陸續允許各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租界和片面最惠國待遇,中國因此喪失司法和經濟主權。這使得中國長期的閉關自守政策及天朝體制被打破,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逐漸改變。
西元1857年
第一次英法聯軍爆發
鴉片戰爭後,英國聯合法國發動第一次英法聯軍,迫使清廷簽訂《天津條約》,開放更多通商口岸,承認外國外交權利。
西元1859年
第二次英法聯軍爆發
由於大沽口換約問題,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和北京,焚毀以及掠奪圓明園,造成文物莫大損失,戰後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條約。
西元1861年
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展開自強運動
英法聯軍期間,官員認識西方軍事優勢,在戰後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統籌外交並推行「自強運動」以因應西方衝擊。
西元1868年
明治天皇發表《五條御誓文》,展開明治維新
明治天皇在改革勢力的擁護下,發表《五條御誓文》,揭示國是方針,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歷史序幕。
西元1884年
中法戰爭爆發
又稱清法戰爭,是清廷為了保護屬國越南而與法國產生的衝突,戰後清廷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
西元1894年
甲午戰爭爆發
光緒20年(1894年),朝鮮動亂,中日出兵,隨後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簽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
西元1894年
興中會成立
孫中山於海外創立興中會反清,是最早的革命團體。
西元1895年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與澎湖地區割讓給日本。
西元1898年
推動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康有為、梁啟超鼓吹光緒帝改革制度,推動戊戌變法。變法推行僅百餘日,即被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推翻,變法失敗。
西元1900年
庚子拳亂
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攻擊外國人,引發八國聯軍。
西元1900年
八國聯軍之役
慈禧太后默許義和團攻擊外國傳教士且向各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清廷無力抵抗,最後簽訂《辛丑條約》。
西元1901年
簽訂《辛丑和約》
八國聯軍戰敗,清廷與十一國簽《辛丑和約》,主權受損、經濟重創,但也加速社會變革需求。
西元1901年
庚子後新政
八國聯軍後,慈禧太后推行庚子新政,廢科舉,推新式教育,培養新知識分子。
西元1905年
同盟會成立
同盟會成立為推翻清朝統治,實現民族復興與國家獨立,並建立共和政體,最終成功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並建立共和政體。
西元1906年
立憲運動失敗
日俄戰爭後清廷推預備立憲,但皇族內閣令立憲派失望,轉而支持革命運動。
西元1911年
四川保路運動
西元1911年,清廷實施鐵路國有政策,因民間集資未獲合理補償,激起各省人士反對,最終爆發保路運動。
西元1911年
辛亥革命
晚清面臨外來侵略、體制腐敗與經濟困境,成為辛亥革命的根本原因。這場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對現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現代國家的發展
西元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甲午戰爭失利引發救國探索,但君主立憲改革的失敗,促使孫中山等革命人士轉而推行武力革命。西元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激發民心轉向革命,支持武昌起義,最終引發辛亥革命,並成功建立中華民國。
西元1912年
袁世凱與民初政局
清末袁世凱於軍旅崛起,掌握新軍大權。辛亥革命後他與臨時政府和議,促使清帝退位。儘管臨時政府頒布《臨時約法》牽制他,袁世凱仍繼任臨時大總統,鞏固權力,控制民初政局。
西元1912年
二次革命失敗
國民黨成立後,宋教仁推動內閣制,卻被暗殺,輿論指向袁世凱為主謀。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討袁卻失敗,袁世凱介入國會改選成為大總統,擴大權力並醞釀帝制。
西元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五九國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趁勢在東亞擴張,強迫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條要求」,是為五九國恥。
西元1915年
新文化運動展開
清末科舉廢除後,新知識分子倡導思想與文化變革以實現現代化。民國4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引進民主、科學等西方思潮,批判傳統文化,掀起新文化運動。
西元1916年
袁世凱推動洪憲帝制
袁世凱不滿總統之位,藉籌安假造民意會推行帝制,改民國5年為洪憲元年。然海內外反對力量興起,終致其退位。
西元1916年
袁世凱病逝後軍閥亂政
袁世凱死後軍閥互相爭戰。民國6年黎段之爭爆發,張勳復辟溥儀僅12天。段祺瑞擔任總統,對德宣戰,中國加入一次大戰。無法坐視軍閥亂政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在南方組織新政府,南北分裂,軍閥混戰更甚。
西元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影響與五四運動
一戰後,巴黎和會決議將山東權益讓與日本,無視於中國作為戰勝國的權利,使得國內群起激憤,引發五四運動。運動中學生抗議掀起罷課、罷工與罷市等行動,迫使政府拒簽對德和約。同時李大釗與陳獨秀受運動中的共產主義思潮影響,成立中國共產黨,改變中國政局。
西元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西元1920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蘇聯)領導下的共產國際,派代表來華,建議並援助籌組中國共產黨。西元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西元1923年
國民黨「聯俄容共」
民國12年,孫中山主張「聯俄容共」,成立黃埔軍校,民國13年孫去世後,廣東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
西元1928年
國民政府北伐並成功,結束軍閥亂政局面
民國15年,蔣中正誓師北伐,清除共產黨分子後另立南京政府,北伐軍進占北京,東北軍閥歸順,最終統一全國,結束軍閥亂政局面。
西元1928年
國民政府的內政:十年建設
北伐後完成統一後,民國17至26年間,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建設,此時又稱為黃金建國的十年。國民政府實行訓政,以黨治國,制憲因對日戰爭中止;經濟上收回關稅自主權,推行廢兩改元與發行法幣,穩定幣制。
西元1929年
國民政府的內政:剿共戰爭
國民黨清黨後圍剿中共,迫使共軍長征,從江西撤至陝北,建立新根據地。
西元1931年
九一八事變
民國20年9月18日,日軍指稱中國人炸毀瀋陽郊外一段鐵路,隨即攻打瀋陽,是為「九一八事變」,不久,日本占領全東北。
西元1932年
一二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攻擊上海引發一二八事變,並在列強調停下撤兵,隨後扶植溥儀建立滿洲國,擴大對中國控制。
西元1936年
西安事變
蔣中正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策略,意圖解決中共問題後再對抗日本。在西安事變中,張學良等人扣留蔣中正,迫使其停止剿共,改為聯共抗日,這一轉變促使中國內部團結,並引發日本加速侵略。
西元1937年
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爆發
民國26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與中國軍隊衝突,挑起七七事變,正式開啟中日戰爭。
西元1941年
二次大戰亞洲戰場之珍珠港事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西元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夏威夷珍珠港,引發美國參戰,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試圖削弱美國艦隊以征服太平洋。同時,中國也對日宣戰,中日戰爭成為二戰的一部分。戰爭橫跨歐洲、亞洲與太平洋,深刻影響全球格局。
西元1941年
二次大戰亞洲戰場之太平洋戰爭與大東亞共榮圈
珍珠港事變後,日軍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名迅速攻占東南亞,掠奪資源並控制所謂獨立國家。其侵略行動引發盟軍反擊,加劇戰爭,同時也刺激當地民族主義興起,為日後獨立運動奠定基礎。
西元1943年
二戰時開羅會議
民國32年,盟軍在歐洲取得對德優勢,亞洲戰場成為焦點。為促使日本投降並討論戰後秩序,美國、英國與中國在開羅會議中討論對日作戰及領土處理,並發表《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歸還中國領土,影響戰後亞洲局面。
西元1945年
二戰時雅爾達會議
雅爾達會議中,美國為促使蘇聯對日宣戰,妥協犧牲中國利益,允許蘇聯在東北亞擴張,對中國國際地位與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西元1945年
日本投降,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民國34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日八年戰爭同時結束。
西元1947年
國共內戰下宣布施行憲法
中日戰爭結束後,國共為爭奪地區控制權爆發衝突。美國調停失敗,最終內戰爆發,並於民國36年行憲,國民政府改稱中華民國政府。
西元1948年
國共內戰下宣布動員戡亂
國共內戰初期,國民政府因腐化與通脹失去優勢,民國37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為合法動員提供依據。
西元1949年
政府遷臺
內戰初期,國民政府因腐敗與通脹失去優勢,至民國38年秋,中共幾乎控制全中國,政府遷臺,兩岸分治。
戰後中國
西元1947年
冷戰下的東亞局面與中美蘇關係
冷戰(1947–1991年)是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局勢,涵蓋軍備競賽及地緣衝突。在東亞方面,美國藉駐軍日本及臺灣對抗共產勢力,介入韓戰及越戰,確保戰略優勢。臺灣在美國支持下成為亞洲防共堡壘,但中美建交後,臺灣國際地位受影響至今。中美蘇三國關係變化也牽動冷戰局勢,從中蘇分裂到中美合作,影響東亞發展與全球格局演變。
西元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西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推行土地改革、企業國有化及言論控制。
西元1949年
毛澤東生平簡介
毛澤東(西元1893年-西元1976年),湖南湘潭人,創建中共,領導長征及抗日戰爭,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推行土地改革、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政策。西元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嚴重災難。西元1976年逝世,改革後政策多被否定,仍被尊為國家締造者。
西元1950年
韓戰與中共「抗美援朝」
韓戰爆發於北韓軍隊進攻南韓,並形成長期對峙。中國為支援北韓參戰,毛澤東希望藉此增強國際地位並爭取蘇聯支持,同時穩定內政。儘管代價巨大,中國獲得了在東亞的影響力。
西元1954年
從「東南亞公約組織」到「東南亞國家協會」的發展
美國於韓戰後成立東約組織,試圖以軍事聯盟防堵共產勢力。然而,東南亞國家拒絕依附美國並與中國建交,使東約功能弱化,並於西元1977年解散。西元1967年,印尼等五國成立東協,推動經濟與安全合作,展現自主性。截至2021年,東協會員國增至10國,成為重要區域平台,平衡中美影響力。臺灣透過「新南向政策」深化與東協的經貿合作,並吸引臺商投資與引進勞工。東協為臺灣重要市場與國際貿易管道,雙方合作日益密切。
西元1958年
三面紅旗階段:總路線、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
1958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三面紅旗」階段,通過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推動快速發展。大躍進旨在加速工農業發展,但由於浮誇風氣和政策失誤,導致經濟困境。人民公社的集體化措施削弱了農民積極性,最後加上天災,最終引發糧食危機和數千萬人死於饑荒。
西元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
毛澤東因大躍進失敗後被迫下臺,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藉由紅衛兵鬥爭推動「破四舊、立四新」,批判傳統思想,並使群眾崇拜達到高峰。文革導致社會動盪、道德扭曲、教育停頓與經濟衰退。毛澤東於1976年去世,四人幫失勢,文革結束。
西元1971年
中共加入聯合國
由於來自新興國家支持、美國政策調整及冷戰格局等變化,西元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取代中華民國席位。中共因此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影響全球政局。
西元1978年
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
由於文革造成經濟停滯,西元1978年,鄧小平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針,推動經濟發展。 主要措施包括廢除人民公社,改善糧食短缺問題;給予國營企業更多自主權,裁汰冗員,提升生產效能;以及設立經濟特區,開放外商投資。
西元1979年
美國與中共建交
中美建交源於冷戰背景,中國與蘇聯對立,美國為制衡蘇聯而接近中國。1979年1月1日,兩國正式建交,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臺灣斷交,但以《臺灣關係法》維持非官方聯繫。建交促進了中美合作,但仍面臨臺灣問題等挑戰,直到今日。
西元1989年
六四天安門事件
西元1989年,胡耀邦逝世引發學生聚集天安門要求改革,6月4日解放軍武力鎮壓天安門示威,爆發六四事件。事後,西方制裁中國,改革派下台,言論受控,六四討論仍受限制。
西元1990年
一九九○年代以後中國大陸的發展
一九九○年代初,東歐與蘇聯共產政權瓦解,使中共面臨政權不穩的威脅。鄧小平以「南巡講話」推動改革,強調經濟發展以鞏固政權。此後,中共延續威權統治與經濟開放政策,一方面壓制異議穩定內部,另一方面利用市場與勞動力優勢,引進外資,促進私營企業成長。
西元1997年
英國移交香港主權
二戰後,英國無力維持殖民地控制,香港成為困擾。西元1984年,中英協議確定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北京允許香港享行政、財政自主,保留英國法律體系至少五十年。
西元1999年
葡萄牙移交澳門主權
葡萄牙於西元1974年革命後實施非殖民政策,並聲稱澳門將歸還中國。1987年,中葡達成協議,確定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中國,統治採取類似香港的特別行政區模式。
西元2019年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新冠疫情自西元2019年底爆發,並西元2020年快速蔓延,使得全球經濟與社會運作受阻,貿易中斷與失業上升。中國透過封控措施遏制病毒,但長期封控影響經濟與供應鏈。臺灣採取嚴格防疫規範有效控制疫情,儘管如此,旅遊、零售及出口市場仍受衝擊。
商周至隋唐時期
宋元時期
明至清前期
清帝國後期
現代國家的發展
戰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