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成立後,袁世凱始終不滿足總統之位。民國4年,他授意楊度、嚴復等人發起籌安會(後改稱憲政協進會),表面上以「研究君主、民主國體二者孰適於中國」為宗旨,實則以學會之名假借民意,為推動帝制鋪路。
有了假民意支持,同年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改民國5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然而,國內外的反對勢力紛紛興起,最終導致帝制瓦解。當時的反對力量包括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駁斥擁護君主立憲的理論;中華革命黨的持續反袁;蔡鍔、唐繼堯發起雲南護國軍之役,引發南方各省獨立;以及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將領的反對。
其中,日本的影響最為關鍵。日本企圖藉中國內亂避免其團結,聯合英國、俄國等國發表聯合聲明,勸告中國暫緩帝制。此外,日本還支持中國內部的反袁勢力,促成反袁勢力的擴大,最終迫使袁世凱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