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史前時代
距今約50,000 ~ 5,000年前
舊石器時代 ®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代表。當時的人已知用火熟食,以敲打方式製作石器,漁獵、採集維生。
距今約7,000 ~ 2,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 ®大坌坑文化(早期)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繩紋陶的出現是其特色。
距今約7,000 ~ 2,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 ®圓山、卑南文化(晚期)
臺北盆地的圓山文化與臺東縣的卑南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代表;當時人類已經開始過著農耕地定居生活,並懂得製作陶器。
距今約2,000~400年前
金屬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
十三行文化是臺灣金屬器時代的文化代表,以鐵器為生產工具,是臺灣目前唯一確定發現煉鐵技術的史前文化。
大航海時代
西元1604年
荷蘭人入侵澎湖,被明被沈有容勸退
沈有容勸退荷蘭人,避免兩軍交戰可能造成的重大傷亡,當地豎立「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石碑,以紀念。
西元1624年
荷蘭占領臺灣南部
荷蘭人占臺初期,在大員興建熱蘭遮城作為統治中心,展開對南臺灣的經營。
西元1626年
西班牙占領臺灣北部
西元1626年起,西班牙人為與荷蘭人競爭東亞貿易的航路,陸續派兵進占臺灣北部雞籠、淡水等地。
西元1629年
麻豆社事件爆發
西元1629年,麻豆社原住民不滿荷蘭的統治,將荷蘭62名士兵全數溺斃的事件。
西元1635年
荷蘭攻打麻豆社
荷蘭聯合與麻豆社不和的新港社,共同出兵麻豆社,展開報復屠殺行動。
西元1642年
荷蘭驅逐西班牙,占臺灣北部
荷蘭以優勢兵力迫使西班牙投降,終止其在北臺灣16年的統治。
西元1652年
郭懷一事件爆發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賦稅繁多,漢人開墾業主郭懷一發動對荷蘭人的農民武裝起事。
西元1662年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占領臺灣
西元1661年,鄭成功率軍自鹿耳門登陸,圍攻熱蘭遮城;次年,荷蘭人議和並撤離臺灣,鄭成功在臺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
西元1665年
陳永華建臺南孔廟
鄭成功之子鄭經主政時期,參軍陳永華在臺南府城興建孔廟,又稱全臺首學。
西元1683年
施琅攻取臺灣
清帝國派遣鄭氏降將施琅攻取臺灣,結束鄭氏在臺的統治。
清帝國時期
西元1684年
臺灣正式納入清帝國版圖
清帝國將臺灣劃入福建省管轄,設置臺灣府。
西元1721年
朱一貴事件爆發
朱一貴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聚眾起事,不久即被清軍平定。
西元1723年
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朱一貴事件,增設彰化縣與淡水廳。
西元1727年
增設澎湖廳
朱一貴事件後,基於軍事考量,設置澎湖廳。
西元1786年
林爽文事件爆發
林爽文為臺灣 天地會領袖,於乾隆末年起事。是清帝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抗官事件。
西元1787年
改諸羅縣為嘉義縣
林爽文事件後,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
西元1812年
增設噶瑪蘭廳
噶瑪蘭地區常遭海盜侵擾,清廷決定設置噶瑪蘭廳。
西元1862年
戴潮春事件爆發
地方會黨首領戴潮春領導群眾起事。為清帝國時期歷時最長的抗官事件。
西元1865年
馬雅各來臺宣教
基督教長老教會馬雅各到臺灣南部傳教。
西元1871年
高士佛社原住民殺害琉球人
琉球船隻因遭遇颱風,漂流至臺灣南部,與原住民發生誤解而遭殺害。
西元1872年
馬偕來臺宣教
基督教長老教會馬偕到臺灣北部傳教。
西元1874年
日軍侵臺,為「牡丹社」事件
日本以「懲辦凶手」為藉口出兵臺灣。
西元1877年
大港口事件爆發
清廷「開山撫番」政策,引起原住民部落的反抗,造成當地的阿美族人被清軍殺害。
西元1884年
清法戰爭爆發
清帝國與法國因越南問題爆發清法戰爭,戰火波及基隆、淡水、澎湖。
西元1885年
臺灣建省
清法戰爭後,清帝國更加重視對臺灣的經營,因而將臺灣設省。
西元1886年
大嵙崁事件爆發
清廷為獲取更多的山林資源,劉銘傳派兵入侵大嵙崁的部落,激起當地泰雅族人的抵抗,開啟戰端。
西元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中日在朝鮮內亂之際出兵,亂平後因日本圖謀朝鮮拒不撤兵,兩國因而爆發甲午戰爭。
日治時期
西元1895年
《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民主國成立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臺灣官紳倡組「臺灣民主國」。
西元1908年
完成西部縱貫鐵路
在清帝國時期的鐵路基礎上,總督府完成基隆到高雄的西部縱貫鐵路。
西元1910年
推動五年「理蕃」政策
日本總督府推動「五年理蕃計畫」,以武力鎮壓的方式,迫使全臺灣的原住民歸順。
西元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由於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夫婦遭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 導致大戰爆發。
西元1915年
設立臺中中學校
林獻堂等臺灣士紳為爭取臺人受教育,集資請願設置第一所專為臺人子弟設立的臺中中學校。
西元1915年
西來庵事件爆發
由余清芳所領導,是漢人的武裝抗日運動中規模最大、死傷最慘重者。
西元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發生於西元1914至1918年間,由於飛機、塹壕戰、化學武器等新式武器的發明,導致這場戰爭慘烈程度超越史上其他戰爭。
西元1921年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開始
西元1921年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發起。歷經多次請願,雖然最終未獲得日本政府的同意,但卻喚起了臺灣民眾的政治意識。
西元1921年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希望能達到啟迪民智及喚起臺人民族意識的目的。
西元1927年
蔣渭水成立臺灣民眾黨
蔣渭水等人籌組之臺灣第一個合法政黨。該黨也積極參與農工運動,以爭取權益。
西元1928年
設立臺北帝國大學
總督府設立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以研究為目的設置之高等教育機構,為今日國立臺灣大學之前身。
西元1930年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
林獻堂等人成立本聯盟,主張實施地方自治。
西元1930年
霧社事件爆發
莫那魯道率領賽德克族人襲殺日人,總督府大規模鎮壓,並使用大炮、飛機等武器,造成死傷慘重。
西元1935年
第一次地方議員選舉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經過不斷請願和鼓吹,獲得總督府回應,舉辦臺灣史上第一次的地方議員選舉。
西元1937年
中日戰爭爆發,推動皇民化運動
日本以士兵在中國失蹤為由,引爆與中國間的全面戰爭。總督府為了動員人力物力投入戰爭,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強化臺人對日本的認同感與愛國心。
西元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西元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
西元1943年
實施六年義務教育
皇民化運動推行後,總督府實施六年義務教育,臺人就學率大幅成長。
西元1945年
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
中華民國在臺灣
西元1945年
中華民國接收臺灣、澎湖
民國34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澎湖改由中華民國治理。
西元1947年
二二八事件爆發
民國36年2月27日,官員在臺北查緝私菸時誤殺市民。次日,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抗議,卻遭當局射殺,引發全臺各地的衝突,此即「二二八事件」。
西元1947年
宣布動員戡亂
民國 37年,為因應國共內戰局面,政府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西元1949年
實施戒嚴
民國38年,臺灣省政府為防止共產黨滲透和傳播共產思想,下令戒嚴,強力限制人民的自由。
西元1949年
古寧頭戰役爆發
西元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共軍立即進攻金門,這場戰役被稱為「古寧頭戰役」。
西元1949年
政府遷臺
民國38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兩岸分裂對峙。
西元1950年
韓戰爆發
民國39年韓戰爆發後,美國為防止共產勢力擴張,派遣第七艦隊巡防臺灣海峽,並提供中華民國軍事、經濟及外交支持,使中華民國的情勢從危機中得以穩定和改善,轉危為安。
西元1958年
八二三炮戰爆發
民國47年8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金門進行密集炮擊,國軍奮力抵抗,史稱「八二三炮戰」。
西元1960年
雷震事件
民國49年,雷震等人試圖籌組中國民主黨,以制衡執政黨勢力,最終遭到政府的壓制,雷震也被捕入獄。
西元1971年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中華民國原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西元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唯一合法中國代表。
西元1973年
推動十大建設
國際能源危機衝擊臺灣商貿經濟。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加強基礎建設,帶動重化工業發展,使臺灣逐步成為新興工業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西元1979年
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
民國68年,美國正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我國斷交,廢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維繫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安全,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與我國維持非官方往來。
西元1979年
美麗島事件
民國68年,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遊行,呼籲解除戒嚴,軍警與人民衝突,造成多人被捕,為「美麗島事件」。
西元1980年
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民國六十年代末,因工資增加及國際競爭阻礙經濟發展,政府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今新竹科學園區),以發展高科技產業。
西元1986年
民主進步黨成立
「美麗島事件」後,其他黨外人士透過選舉和宣傳持續推動民主運動,並於民國75年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
西元1987年
解除戒嚴
蔣經國總統因應臺灣社會追求民主的訴求,宣布解除戒嚴。此後,臺灣陸續開放黨禁、報禁,並加強保障人權。
西元1987年
開放大陸探親
民國76年臺灣解嚴之後,政府開放國人前往中國大陸探親。
西元1991年
終止動員戡亂
民國八十年代,李登輝總統宣布終止動員戡亂,廢除臨時條款,並修訂憲法,進一步保障人民權益。
西元1991年
加入APEC
西元1989年澳洲前總理霍克組織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旨在加強亞太地區之區域經濟合作。西元1991年,海峽兩岸三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加入。
西元1993年
第一次辜汪會談
民國82年,中華民國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進行首次「辜汪會談」。這次會談標誌著兩岸關係的重要進展,並為未來的交流奠定了基礎。
西元1996年
首度民選總統
民國85年,政府實施總統直選制度,李登輝當選為第一任民選總統。
西元1996年
行政院成立原住民委員會
為了更好地維護原住民族的權益,政府成立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專門負責原住民族相關事務,保障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權益。
西元2000年
首度政黨輪替
民國85年李登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之後,透過選舉,於民國89年第一次政黨輪替,讓臺灣的民主政治因此更加落實。
西元2001年
實施小三通
民國90年起,政府陸續開放金門、馬祖、澎湖等部分地區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交流,稱為「小三通」。
西元2001年
成立客家委員會
民國90年,政府成立客家委員會,延續客家傳統文化。
西元2002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民國八十年代以後,臺灣逐步降低貿易限制,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西元2008年
實施大三通
民國97年,兩岸全面開放通郵、通航和通商的管道。
西元2016年
實施新南向政策
民國90年代,政府開始提倡「新南向政策」。
史前時代
大航海時代
清帝國時期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在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