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嵙崁社指的是泰雅族人沿著北臺灣大嵙崁溪(日治時期改名為大漢溪,沿用至今)主、支流建立的部落,範圍包括今日新北、宜蘭、桃園等地的高山地帶。該處天然資源豐富,泰雅族各社彼此尊重,利用山與河的連續和阻隔,形成均衡的勢力,自由共存。
臺灣開港通商後,出口大量茶葉、樟腦等商品,其中臺灣樟腦產量甚至曾居世界第一。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後,劉銘傳出任臺灣巡撫,立下了「開山撫番」的政策方向,大嵙崁首當其衝,成為劉銘傳積極開發和清理的地區之一,以取得該地的樟腦、硫磺。自西元1886年開始,清廷和泰雅族人展開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激戰,一直持續到西元1892年。
到西元1892年(光緒18年),當地泰雅族部落與清廷間的衝突雖趨緩,但其同樣在隨後日本統治時期,遭受一連串的資源掠奪及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