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58年後,在於毛澤東的推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三面紅旗」階段,其核心由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構成,三者相互支撐,試圖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的快速發展。
一、總路線
總路線提出「多、快、好、省」的方針,為經濟建設定下總目標,同時又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之推動與發展。
二、大躍進
大躍進運動的目的是同時推動工業和農業的快速增長,實現「超英趕美」的目標。在工業方面,毛澤東提出要在十五年內趕上英國,並發起了「土法煉鋼」運動,動員全國人民參與鋼鐵生產。這一運動最終結果是大量生產出無用的廢鐵,無法達到提升工業產量的目標。此外,這一政策還導致農村勞動力被抽走,造成農田荒廢,進一步加劇了農業的困境。
三、人民公社
為了支持大躍進的實施,人民公社被建立為農業改革的核心。人民公社的目標是通過集體化管理來提高生產效率,並強制實行公共食堂和集體勞作。農民的土地被集體化,所有資源按計劃分配。然而,這一制度削弱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為他們不再能夠直接從自己的勞動中獲得回報。隨著各地為了迎合中央政策而虛報糧食產量,形成了浮誇的現象,最終嚴重削弱了農業的基礎。這些措施的結果不僅未能提高生產,反而使農業生產陷入困境。
這些政策的失敗帶來連鎖反應。西元1959年3月,毛澤東發動發動學生「上山、下山、進工廠」,試圖彌補大躍進帶來的勞動力不足。同年夏天,華南地區發生大水災,災民多達2,400萬人,進一步加劇糧食危機。至西元1962年,大規模難民潮湧現,經濟陷入深重危機,數千萬人死於饑荒,可以發現總路線、大躍進與人民公社的全面實施最終以災難性結局告終,成為一段慘痛的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