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2年(西元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在歐洲戰場中逐漸取得對德優勢,因此亞洲戰場成為最後待解決的問題。中國作為亞洲主要的反法西斯力量,長期抗擊日本侵略,承受了巨大的犧牲和壓力。美國和英國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促使日本早日投降,同時討論戰後亞洲地區的秩序安排,以確保和平與穩定。
這些願景促成了開羅會議的舉行。本會議由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召開,邀請英國首相邱吉爾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齊聚埃及首都開羅,共同參加會議。會議討論對日作戰計劃及戰後領土處理問題。會議結束後,三國領袖發表《開羅宣言》,聲明戰後日本必須歸還其侵占的中國領土,包括東北、臺灣及澎湖群島,並放棄對其他被占領地區的控制權。
開羅會議對戰後亞洲地區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盟國在亞洲的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開羅宣言》成為確立戰後領土秩序的重要文件,決定了戰後東亞的國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