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從「東南亞公約組織」到「東南亞國家協會」的發展

 

一、「東南亞公約組織」

韓戰後,美國為防堵共產主義在亞洲擴散,與多國簽訂協防條約並派遣駐軍。西元1954年,美國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簡稱東約組織,希望透過軍事聯盟將東南亞納入反共體系。然而,越戰期間,東約組織西方成員國不願支援美軍,多數東南亞國家亦拒絕加入並與中國建交。隨著其功能逐漸弱化,該組織於西元1977年解散。

 

二、「東南亞國家協會」

一九六年代,東南亞國家為擺脫外國影響,推動自主發展。西元1967年,印尼等五國在泰國曼谷成立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旨在促進政治穩定、經濟成長與文化合作。至西元2021年,東協會員國增至10國,成為重要區域合作平台。

 

在東南亞公約組織期間,多數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的反共政策抱持保留態度,拒絕依附美國並選擇與中國建交,逐漸遠離單邊的西方陣營。然而,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崛起與影響力亦保持戒心,不願完全依賴中國,而是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隨著東南亞國家協會的成立,該地區國家透過區域合作展現自主性,推動經濟發展與安全合作,既借助中國的經濟資源,又在區域內凝聚共識,維持一定的戰略距離,以避免受制於任何單一大國。

 

三、中華民國與東協關係

臺灣與東協長期保持密切的經濟與文化聯繫。隨著一九七○年代後臺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東協成為臺商投資的重要地區,尤其在一九九○年代臺灣面臨勞工短缺與土地成本增加的挑戰後,政府鼓勵臺商前往東協設立工廠,並引進東南亞勞工來臺就業。近年來,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進一步加強與東協在經貿、教育與人才培育等領域的合作。東協擁有龐大的人口與豐富資源,不僅是臺灣貿易的重要市場,亦為深化雙邊交流、拓展國際空間提供了重要契機,雙方關係在區域合作中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