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韓戰
韓戰(西元1950-西元1953年)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場戰爭,主要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與大韓民國(南韓)之間進行。戰爭於西元1950年6月底爆發,當時北韓軍隊越過北緯38度線進攻南韓,試圖統一整個朝鮮半島。隨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組建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支援南韓,而中國和蘇聯則支持北韓。
戰爭期間,雙方經歷了多次拉鋸戰,戰線多次變動,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西元1953年7月,交戰兩方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結束了戰爭,但並未簽署正式的和平條約,導致朝鮮半島至今仍處於對峙狀態。韓戰對冷戰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加劇了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對立,並在東亞地區形成了持久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二、中共「抗美援朝」
在西元1950年10月,毛澤東決定出兵朝鮮,支援北韓。戰爭初期,志願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志願軍的強勢進攻令聯合國軍措手不及,並被迫撤退。儘管聯合國軍後來進行了反擊,並成功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前期的戰役中取得了重大成果。隨著戰事進展,毛澤東指示志願軍準備迎接更艱難的戰鬥,並強調長期戰爭的準備。
毛澤東決定參加抗美援朝,除了出於對朝鮮半島局勢的關注外,還與中國當時面臨的內部困難和國際形勢密切相關。研究指出,當時中國正處於社會動盪和經濟重建的困境中,國內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土匪等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劇,臺灣的蔣介石政府宣佈反攻大陸,這使得新中國的政權面臨巨大威脅。此時,中國迫切需要外部支持來穩定內政,而蘇聯雖然簽訂了同盟條約,但雙方信任度不高,因此毛澤東決定通過參與朝鮮戰爭來爭取蘇聯的支持。
此外,儘管抗美援朝代價巨大,但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戰略利益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通過參戰,不僅增強了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也提高了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這使得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角色更加突出,並且使中國在與美國的博弈中佔據了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