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慘敗於日本,使中國社會各界開始探索救國之路。先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首先嘗試在體制內推行君主立憲改革,試圖仿效英國和日本的模式,希望以和平方式推動變革。然而,清廷守舊派勢力強大,戊戌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反對,加之八國聯軍的入侵,清廷的改革再次受挫。雖然庚子後新政試圖振興,但在立憲運動時的皇族內閣安排讓許多改革志士對清廷徹底失望。
與此同時,孫中山等人主張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認為只有徹底推翻清朝才能實現民族振興。革命人士成立興中會與華興會等革命組織,並於西元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方針,決心以武力結束帝制。孫中山等人認為,只有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國才能真正救國,擺脫清廷的腐敗統治,建立一個真正富強的中國。
西元1911年,清廷宣布將鐵路收歸國有,引發四川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調往鎮壓。此一舉動讓原本支持立憲派的人士對清廷澈底失望,轉為支持革命。10月10日夜,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辛亥革命爆發,長江以南各省紛紛宣告脫離清朝統治。西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