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召開巴黎和會,以解決戰後問題。中國以戰勝國身分參與,希望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不過,和會上決議將山東權益讓與日本,引起國內群情激憤。
五四運動的起因與山東權益問題密切相關,其源頭可追溯至西元1898年。當時,德國向清廷租借山東省膠州灣作為海軍基地,租期為99年。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加入協約國,並將德國逐出膠州灣,占領山東大部分地區。為了使其占領行為合法化,日本將確認其山東權益的條件納入「二十一條」要求中。
民國8年(西元1919年)5月4日,北京各大學學生集結抗議,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主張,史稱「五四運動」。其後,各大城市同時響應,紛紛罷課、罷工、罷市,抵制日貨,最終迫使北京政府拒絕簽署對德和約。
受五四運動思潮影響,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接受共產主義思想,並成立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政局帶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