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變後,日軍迅速攻占英、美等國在東南亞與大洋洲的殖民地,以達成摧毀美、英、荷等國在當地的主要根據地,並確保南方重要地區控制權與資源供應的目的。為實現這一戰略,日本內閣專門設立大東亞省,並與滿洲國、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泰國、菲律賓、緬甸以及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召開大東亞會議,發表「大東亞宣言」,以「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宣揚其支持當地獨立自主的意圖。
然而,在實際行動中,日本的所謂「解放殖民地」只是表面文章,大東亞共榮圈中的獨立國家多由日本軍隊完全或部分控制,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地也未能真正獲得獨立。日本對占領區的石油、橡膠等戰爭所需資源進行大量掠奪,不僅使其短時間內擴大了勢力範圍,也成為太平洋戰爭的重要部分。然而,這種侵略行為引發盟軍的全面反擊,加速了太平洋戰場的激烈對抗。
同時,日本的占領行動對東南亞地區產生了複雜的影響。一方面,其資源掠奪與壓迫行為取代了原殖民列強的剝削,成為新的壓迫者;另一方面,日本排除原殖民列強勢力並推行現代化體制,間接促進了東南亞民族主義的興起。印尼的蘇卡諾和菲律賓的勞威爾等領袖因此選擇與日本合作,為日後的獨立運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