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戶口破壞,地方官員無法順利推舉人才。曹魏以後,為加強集權和爭取世族的支持,改由中央派官員到各地品評士人,根據家世背景、才能和品德等條件,按九品等第評選和任用官員,這種制度史稱九品官人之法。
但由於官員多為世族出任,實際評選時多看重士人的家世背景,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弊端。魏晉南北朝時期,世族掌控政治權力,擁有眾多土地,且享有免賦稅、免勞役的經濟特權,對國家和社會影響力很大。
隋文帝開皇7年(西元587年),規定每州每年向中央推薦三位人才參加秀才、明經的考試。至煬帝時,又創設了進士科。唐朝的科舉主要以經學取士,世族仍占優勢。武則天創設了殿試,並擴大了科舉錄取人數。
可以說,隋代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為了維繫政權,削弱世族勢力,廢除了九品官人之法,改為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唐代以後繼續沿用科舉考試並擴大實施,讓更多不同階層的人可以參與政府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