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局勢形成兩大陣營,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另一則是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兩陣營相互對峙,相互抑制,但又避免爆發全面衝突的情勢,稱為「冷戰」(西元1941至1991年)。
一、冷戰
冷戰的時間範圍約從西元1947年開始,至西元1991年結束,持續了44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局勢逐漸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兩大對立勢力。西元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表明對抗共產主義擴張的立場,被視為冷戰的開端。同年,馬歇爾計畫的推行進一步鞏固了美國在西歐的影響力,雙方的對峙從此正式展開。
在冷戰期間,東西方勢力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領域展開全面較量。軍備競賽成為冷戰的重要特徵,尤其是美蘇兩國在核武器領域的競爭。此外,地緣政治對抗也頻繁發生,例如韓戰、越戰以及古巴飛彈危機等重大事件,使得冷戰影響力不僅限於歐美,還蔓延至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這些衝突既未演變成全面熱戰,又使雙方的對抗始終處於緊張狀態。
冷戰結束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是1989年柏林圍牆的倒塌,象徵東西方對峙的緩解。隨後,1991年蘇聯解體,終結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格局。冷戰的結束對世界格局帶來深遠影響,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逐漸進入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的新時代。然而,冷戰遺留下的許多問題,如地緣政治緊張與意識形態分歧,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後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
二、冷戰下的東亞局面
冷戰初期,美國支持親西方的南韓政權,蘇聯則扶植北韓政府成立共產政權。西元1950年,南韓、北韓爆發戰爭,代表美蘇勢力的衝突。西元1953年雙方停戰後,美國派兵駐守南韓,巡航東亞海域,以防堵共產勢力擴張。
二次大戰結束之際,美國曾主導占領日本。西元1951年,美日簽訂的條約中,日本同意美國駐軍,成為美國日後介入亞洲事務的重要基地。其後美國藉此主導東亞局勢。
在臺灣,中華民國政府於國共內戰失利後退守臺灣,並在美國支持下持續對抗中國共產黨政權。西元1954年,金門與馬祖地區爆發「第一次台海危機」,美國介入並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提供軍事保護。此後,臺灣成為美國圍堵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重要基地,並在冷戰期間扮演東亞局勢中的關鍵角色。
西元1954年,越南脫離法國殖民統治,隨後美國扶植的南越政權與共產黨控制的北越開戰。一九六○年代,美國直接參戰,越戰規模擴大。西元1973年美國撤軍,西元1975年北越統一南越,越戰結束。越南追求國家統一的內戰,同時也成為美蘇兩大陣營的角力場。
三、中美蘇關係變化
中共原本得到蘇聯支持而興起,一向採取親蘇政策,蘇聯亦提供中共資金、技術與人才資源以協助建設。但一九五○年代末期,毛澤東認為蘇聯企圖控制中國的內政與外交,雙方交惡。其後蘇聯全面停止援助中國,並要求返還貸款;至西元1969年,兩國又因邊界糾紛而兵戎相見,關係降至冰點。
中蘇分歧之際,毛澤東希望改善中美關係;美國亦希望拉攏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制衡蘇聯。西元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訪問北京,兩國開始「關係正常化」,至西元1979年建立外交關係。
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後,希望改善與蘇聯的緊張關係。西元1989年,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訪問中國,雙方恢復正常交往。此後,中、美、俄三國關係,仍然影響東亞局勢甚鉅。
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過程對臺灣造成重大影響。隨著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臺灣在國際上的外交空間急劇縮小,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代表權也轉移至北京。然而,美國通過《臺灣關係法》持續提供軍事與經濟支持,確保臺灣的安全與穩定,使臺灣在冷戰後期的地緣政治中,仍然扮演抗衡中共的重要角色。